从高处看纳木措,奇幻的一景映入眼帘。近处犹如阳光明媚的热带海滩,而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此刻正乌云盖顶,下起了雨雪。不一会儿,念青唐古拉山的山峰就变成了白头。从山上下来,走到湖边,湖边有许多白牦牛。湖边的 ...
从高处看纳木措,奇幻的一景映入眼帘。近处犹如阳光明媚的热带海滩,而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此刻正乌云盖顶,下起了雨雪。不一会儿,念青唐古拉山的山峰就变成了白头。从山上下来,走到湖边,湖边有许多白牦牛。湖边的浅滩有红嘴鸥在觅食,全然不在意有人在身边。今天的风略大,湖边的浅滩原本是个拍倒映的好地方。湖边这一对夫妻石也称为纳木错的门神。相传纳木错是一位女神,她掌管着藏北草原的财富,当商贩外出做生意时,必先来到此地祈求门神,在得到门神的同意下方可朝拜纳木错,以保生意兴隆。一直在寻找堆上牛头骨玛尼堆,我觉得这才有辟邪的感觉。终于让我找到了一堆。走近夫妻石,发现五彩的经幡下,堆满红色的玛尼石。我一向认为玛尼石是藏区的民间艺术品。旁边的一位大叔看着我给玛尼石拍照。对着我微笑。我便主动向他问候:扎西德勒。于是他便主动给我介绍各种玛尼石的寓意和制作工艺。这幅是日月同辉的唐古拉山,真的很漂亮。常见的六字真言这幅应该就是纳木措和眼前这一对夫妻石吧。当我征求他的意见能不能给他本人拍照时,他还特意摘掉帽子让我拍。然后当我问应该怎么称呼他的时候,还把身份证拿给我看。真是一位可爱的人。时候不早了,我们决定告别纳木措回拉萨。这班搭高压线的工人依然在加班加点的工作,哪怕身边的山口就下着雨雪。再回到那拉根山口时,发现已经变成黑白的世界。在高原上,一天经历四季也是很平常的事,但明明来时还是一片金黄的山口,一下子就变成黑白,着实让人惊讶。从纳木措回拉萨的路上,照例要等通过时间,正好旁边看牦牛打架和青藏铁路的护路员聊天。后来在大昭寺近距离观察那些磕长头的藏民,才发现他额头上的印记原来是磕长头磨出的老茧。回程的天气不是太好,一路闪电下雨,乌云盖顶。发张在车上随手拍的照片记录一下当时的情况。D12 大昭寺、布达拉宫最后一天的行程是重头戏,大昭寺和布达拉宫。虽然这次没有把拉萨的主要名胜古迹全去个遍,但我也没在意。因为我知道我明年还要来拉萨走真正接触西藏的阿里大环线。到时到拉萨的前三天肯定也是在周边逛适应高海拔。真正了解拉萨之前,我和大部分人一样以为布达拉宫是这座城市的原点。在各种视觉图像里,这座藏区政教领袖居住的城堡宛如皇宫,矗立在红山之上,是那么雄伟壮丽又超凡脱俗。然而这是一种误读,在我们这个视觉中心时代,强势视觉符号主宰一切,包括重塑我们关于这座城的基本印象。拉萨真正的原点其实是大昭寺和八廓街,这里地势平缓,宗教与市井气息交融,信徒与游客错杂。这是一处汇集了传统、时尚、佛像、信徒、朝拜、观光、交易、欺诈、神圣、敬畏、奉献、偷窃等元素的场所,混乱,但生机勃勃。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,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。大昭寺便是各教派藏民朝圣的中心点。每天从早到晚,大昭寺正门前面这片空地上总是围满朝拜的人。藏传佛教认为,对佛的崇敬身语意三种方式缺一不可。磕长头时身体伸展、五体投地,是为身敬。口中不断念佛经,是为语敬心中观想佛菩萨,是为意敬经过门口的一排长明的酥油灯进入寺内,几乎每位信众都手持装着酥油的保温瓶,一路给各个酥油灯添油。大殿供奉着佛像,所以内部是不可拍照的。这是在二层拍的大昭寺金顶,这些金顶都是真正的黄金打造,绝不用怀疑。而黑色的门帘是牦牛毛编制的,可以防风防雨。拉萨之所以有“圣地”之誉,与这座佛寺院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有关。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,不立寺供像。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,并亲自为塑像绘图。这三尊佛像中,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。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,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,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。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,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。它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,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,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。藏族人民有一个“先有大昭寺,后有拉萨城”的说法,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,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,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。沿千佛廊绕“觉康”佛殿转一圈“囊廓”方为圆满。这便是拉萨内、中、外三条转经道中的“内圈”。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,除“内圈”外围绕大昭寺则为“中圈”即“八廓”,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--八廓街;围绕大昭寺、药王山、布达拉宫、小昭寺为“外圈”,即“林廓”,已绕拉萨城大半。这两张是在“禁区”内拍摄的照片。国家地理杂志有同样角度拍摄的照片。可是今天也许是有法事的原因,有警察看守,不允许上到最顶一层。我看到上面下来一位老喇嘛,便问他能不能上去,想不到竟然允许我上去。匆匆拍几张照片便下来了。大昭寺金顶上金光璀璨的“象鼻龙”飞檐和远方的布达拉宫遥相辉映。稍低一层的平台上,喇嘛正在为法事忙碌着,飞檐是汉式传统建筑形式,屋檐的转角处向上翘起,营造不凡的气势。而这独特的象鼻龙造型飞檐是中华文明的象征——龙和藏传佛教的圣物——象的合体。从象鼻龙上我看到几千年间汉藏融合的氛围。出了大昭寺,顺时针绕着八廓街转,一路见到很多朝圣者,不断有人给朝圣者供养 |